为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7月7日,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暨“行走的思政课”省级专项实践调研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肖静同志的带领下,与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党委班子展开座谈会。本次会议由小箐镇组织委员王永林主持。

会议伊始,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肖静同志对本次“三下乡”暨“行走的思政课”省级调研活动作了详细介绍,一是在调研内容上,本次“三下乡”主要聚焦为六支调研团,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实践团等带领青年学子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村落中实践学习,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二是在调研目的上,打造一门操作性、规范性、示范性较强的“行走的思政课”---“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民族团结实践思政课,为青年学子深入民族地区、服务民族群众、理解民族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三是调研意义上,旨在通过实践调研锻炼学生调查研究、沟通协作、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时代新人。

随后,小箐镇镇长肖肖指出:一是岩鹰山事迹是“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典范,岩鹰山水库是举全镇之力,解决全镇居民饮用水的大工程,各民族同胞自觉自愿投身于水库建设,展现了各族人民战天斗地,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岩鹰山村是全县、全市、全国重点产业基地,在乡村振兴上以稻田养鱼、中药材种植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民族团结融合上,村里的苗族刺绣、侗族木雕等技艺源远流长,民族特色村寨以及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最后,修文县宋安辉书记对岩鹰山事迹、理论宣传、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一是岩鹰山石坝水库承载着50多年前1.2万修文儿女战天斗地的热血记忆,1971年,面对“滴水贵如油”的困境,县委书记张锡林带领干部群众踏遍荒山野岭,在岩鹰山下摆开战场。没有机械,就用扁担箩筐肩挑背扛;没有技术,就摸着石头摸索前行。扎佐苗族民工常大汉带着108名青壮组成“铁肩队”,每日往返20里山路搬运石料;洒坪民兵穆银汉在悬崖上抡锤打钎,磨断300根钢钎仍不下火线;“钢铁五姐妹”带头人朱福忠揣着襁褓上工地,白天打炮眼、夜晚补工衣,用双肩扛起半边天。岩鹰山石坝水库是各族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生动诠释了各族人民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二是在理论宣讲上,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阐述;三是在乡村振兴上,政府领导班子带领各族人民共创特色产业,开拓市场,尽享宜业之美。
此次调研座谈活动为马院青年学子提供了“大思政课”的实践机会,让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了扎根大地,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发展,在田间地头调研民生需求,于基层一线锤炼过硬本领,让理想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瑜可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