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立项名单、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及专项课题立项名单、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等公布,我院共有五项课题获得立项。其中李姗姗老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1919-1949)获得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肖玉元老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生活话语体系建构研究》和罗莉娅老师的《混合式对分课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样态研究》分别获得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项目和专项项目立项,肖玉元老师的《“贵州故事”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政策选择研究》和冯相磊老师的《明清时期贵州禅宗僧人著述整理与研究》获得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附部分立项课题基本情况介绍(内容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贵财学术之声”):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立项名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 (1919-1949)
本课题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
基本
经
验
”为研究对象。在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后,重点考察建党初
期、
土
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
主义
文
艺理论中国化的背景、目标和主题、内容和方式、主要成果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对推进
马克
思
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进而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基本经
验
及当代启迪。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及专项课题立项名单
三、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贵州故事”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政策选择研究
历史上贵州地域形象主要呈现为“他者”的形象,长期处在一种“被描写”的处境,造成了诸多对贵州的误读和误解。讲好“贵州故事”,关键在于话语体系构建,让“我者”拥有自我形象塑造的话语权。本课题以“贵州故事”话语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目标为:一是以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为基础,建立“贵州故事”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探讨地域、文化、经济等与话语权之间的关联,阐明“贵州故事”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三是提出“贵州故事”话语体系构建的政策框架,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明清时期贵州禅宗僧人著述整理与研究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并最终演化成中国化佛教,这是人类文化交往史上异域文化本土化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在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中,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其在唐宋时已影响贵州,而在其深入贵州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本土文化融合而呈现了地方化、民族化。禅宗在贵州的传播对开发贵州、启迪人文作出了贡献,加强了贵州与中原文化、中央王朝的联系,对贵州建立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消除“边省”、“化外”之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研究贵州禅宗及其与贵州社会文化的互动,有助于深入了解贵州禅宗的发展轨迹和独特形式,加深对贵州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佛教中国化的认识。
研究贵州禅宗,文献研究是基础。明清贵州禅宗文献极为丰富,有官吏、文人所撰文章,更有卓然可观的僧人著述。这些著述涉及僧人的人品学问、弘法业绩和佛学造诣,也阐释了“三教合一”、佛教中国化思想,不仅代表了当时西南佛教思想界的最高水平,而且也反映了贵州禅宗鼎盛的实况。所以,本课题从文献出发,对禅宗僧人著述进行系统梳理、点校、注释和研究,以期对贵州佛学典籍的整理、禅宗史的研究、学术思想的提振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有所裨益。
课题通过实地考察、文史研究及学术调研,点校僧人的语录、传记、年谱、寺庙志以及外学著述等,全面清晰地梳理贵州禅宗重点人物的师承、传授及其禅学思想,还原其人文历史地位,探析禅宗在“边省”贵州的历史,研究其哲理诠释和思想创造,及与贵州社会文化的互动,呈现禅宗在贵州从以个别的文化因子进行影响到以成套的价值系统开展与儒、道的对话而参与大传统文本系统建构的过程,凸显贵州禅宗的中原基因和边地区域面相,揭示其对中心与边缘界限的消解和三教合一思想,彰显边地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具体来说,本课题主要从明清时期贵州禅宗僧人著述的收集录入、句读点校、注释解读、总体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